
我有个叫阿杰的朋友,他从事平面设计行业。阿杰在广告公司已经工作了五年。上一次见到他时,他向我倾诉了很多烦恼,说现在的客户变得越来越挑剔,一个简单的标志就要修改三十多次。最让他感到难以忍受的是,上周他接了个火锅店的业务,老板坚持要让菜单上的"麻辣锅底"四个字看起来既显麻又显辣。
阿杰那天晚上拿设计稿给我看。他先用了常见的辣椒红,又加了火焰图案,老板说太普通;他又改成黑色背景配金字,老板说像办丧事;最后用了立体花纹,加上流动的火焰,老板才觉得可以,结果印刷厂说这种做法印出来会印坏。
他拿给我看一本他保管的《日本字体设计年鉴》,讲最朴素的往往最精妙。排字间的距离,要像呼吸般顺畅,笔画宽窄的搭配,要像脉动般和谐。尤其是餐饮行业的标识,要让人看了就生食欲。他表示现在最不乐意处理"把这个字做得显档次些"这类要求,毕竟越是基础的字,越能看出一个人的造诣。
上个月他在成都出席了设计活动,目睹一位日本艺术家的创作,从中获得了很大收获。那位艺术家以全黑色彩呈现了"寿司"两个汉字,特别在"司"字的末笔里隐藏了一条鱼。阿杰回到公司后,为委托人构思了一套企划:选用最常见的宋体字,却在"茶"字的点画处融入了叶子的变形图案,委托人当场就同意了。
他曾经处理过一份非常特别的委托,客户指定要用某个健身房的标志。雇主特别交代,要把标志里的"力"字变成类似哑铃的样式,同时还要融入一些东方文化的特色。当时阿杰听到这个指示,心里确实感到很困惑,觉得这个要求实在太不寻常了。不过他并没有因此退缩,而是立刻开始投入到设计任务中去。为了完成这个设计,阿杰连续忙碌了三个晚上,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构思和技巧。最终以书法笔触搭配蛋白粉容器形态完成设计,既维持了辨识度,也达成了客户特殊心愿。他坦言这种创作如同平衡木表演,既要让人立刻明白文字内容,又要巧妙隐藏设计细节。
他非常清楚,面对这种看起来极不寻常的要求,必须倾尽全力,才能拿出令自己满意的成果。在连续三个通宵的时间里,他脑海里反复出现各种构思,反复否定,又反复重新开始。直到那个将书法风格和蛋白粉罐形态结合的“力”字终于出现在眼前,他才终于松了一口气。他清楚,这种设计既要顾及普通人辨识文字的能力,确保字形一眼就能看懂,也要融入特殊细节,设置一些不易察觉的巧妙之处,以此满足客户那些看似难以理解却别有深意的期望。
阿杰最近开始热衷于制作会变动的文字图案。他提到现在地铁站里的广告牌,固定不变的文字几乎没人留意了。他向我展示了一个实例:为一家咖啡公司设计的动态标志,"咖"字上的三个小点仿佛咖啡豆般上下颠动,"啡"字旁边的方形框里会浮现出热气。尽管制作工艺更加讲究,但他认为核心思路还是简化,把不必要的装饰全都舍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