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陈在一家知名网络公司担任视觉设计师,他最近有些消沉,在一个秋夜深夜,他通过语音告诉我,他感到身心俱疲,设计的作品缺乏创新,尤其是字体方面,他感到很迷茫,客户总是觉得他的设计不够吸引人。

这已经不是他头一回发牢骚了。小陈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五年,底子打得挺牢靠,可近两年,他感觉进步停滞了。他本人也这么评价,觉得参考的资料大同小异,掌握的技巧也无非如此,自己动手创造的作品反而让他看腻了。特别是那些要求设计特殊字体的任务,简直成了他的老大难问题。
小陈察觉到,症结或许不在于对软件不熟悉,而是想法的源泉变得贫乏了。他决定先停用电脑,转而用最基本的手法——在纸上画草图。那阵子,他的工作台铺满了各式各样的涂鸦构思。他着力于从自然景象里发掘启发,像藤蔓盘绕的形态、水纹扩散的图案,乃至咖啡滴落形成的杂乱痕迹。
他由此意识到,不少视觉效果出众的字体设计,其关键并不在于繁复的技巧,而是源于别致的“构造”和“韵味”。譬如,把文字的线条比作富有弹性的带子,或者参考传统书法里的飞白笔法,就能让字体立刻鲜活起来。他几乎用了一个月,专门进行这种根本性的“字型领悟”练习。
小陈在绘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,又重新坐到了电脑旁边。不过,他又遇到了新的难题,那就是关于色彩的问题。他意识到,自己经常使用的那些颜色,虽然非常鲜明,但是缺少一定的深度和格调。在2023年的春天,他承担了一个为某个国风品牌的字体进行设计的任务,客户希望这个字体既能够体现出热烈欢快的氛围,同时又不能显得过于粗糙。
他研究了众多传统工艺文献,涉及釉彩、刺绣的色彩运用方法。他了解到,上乘的色彩组合并非简单地将纯色并置,而是讲究主次分明、过渡自然。比如,主要色调选用厚重的朱砂色,在轮廓变化的地方点缀少许金色或墨绿,再借助精巧的渐变手法来营造光泽效果,整体呈现出既醒目又显丰富的视觉感受。这次实践使他领悟到,色彩要为文字风格提供衬托,必须针对中心思想用心搭配。
色彩难题处理完毕,小陈又遭遇了新的麻烦。有一次,他为某个音乐节构思主题Logo的字体设计,为了增强视觉上的震撼感,他将笔画处理得极为扭曲,最终整体呈现一种非常强烈的风格。然而客户却表示,品牌名称几乎无法辨认。这让他感到非常沮丧——装饰性字体虽然可以很华丽,但首要作用还是要让信息能够被准确传达。
他吸取了经验,明白要在美观和易读性上寻求一个合适的结合点。他一般会先确保主要框架,特别是文字的内部结构,保持清楚稳固,接着再对次要的线条、笔画头尾或背景图案下功夫。比如说,在主要线条依然清晰的情况下,可以把点、撇、捺等笔画换成有联系的图形符号,比如符号、火苗,或者添上一些不碍认字的图案底纹。这个方法帮助他的设计既保留了独特性,又防止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窘境。
小陈的技能水平有了提升,他转而思考怎样提升工作速度和集中管理资源。他不再愿意用鼠标逐个描绘图形,而是想办法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来加快进程。他向我介绍了他的工具箱,里面除了通用的Adobe Illustrator和Photoshop,还装有像FontLab这样的专业字体设计软件,用来处理字体的细微之处和排列松紧。
他养成了积累个人资料库的倾向。他并非随意地获取字体集合,而是有选择地汇集。例如,他会细致地归类杰出的字体设计图片,同时记录下它们的启发出处、色调组合、笔画风格等细节。他还介绍了几个他经常光顾以获取灵感的网址,例如Behance、Pinterest,还有国内的一些设计类网站,他着重指出,欣赏作品的质量远比数量更有价值,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浏览,才能得到更多启发。
小陈在之前经过探索和沉淀,他的设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。接下来面临的挑战是一个实际商业任务。2023年夏天,某个新式茶饮公司联系到他,委托他为该品牌的夏日限定饮品“荔荔晴雪”打造专属的装饰性文字,这个文字将应用在包装材料和线上推广活动中。
这次,小陈没有马上开始设计。他先仔细研究了品牌的风格,包括年轻、清新,以及带有中国传统特色。他还仔细分析了产品的特点,主要是荔枝果肉和奶盖的结合。他决定以圆润的字体为基本设计,把笔画的末端做成像水滴一样的圆点,来模仿荔枝的透明质感。在“荔”字的某些笔画里,他加入了一些荔枝皮上的纹路。整个设计用粉绿色和白色搭配,看起来既清新又很甜美。
方案顺利获批,客户十分高兴,觉得这些文字精准地展现了商品的亮点和风格。这次工作的圆满完成,使小陈明白,优秀的手写字体创作不只是“漂亮”,它更是一种有效的商业表达手段,必须透彻把握企业和目标人群。
回想这段过往,小陈深有感触地表示,想要打破困境没有别的路径,必须经历一个反复“学习-琢磨-实践-总结”的过程。从身处困境转变为主动寻求突破,从钻研技巧升华到领悟道理,每一步都伴随艰难,却也满载收获。如今,他依然会碰到难题,但心境已大不一样,他懂得了在约束中发掘新意的乐趣。